close

核心的意義
未來,只有企業「核心」價值的部門,才能夠留在本地。「核心」的意義,也會愈來愈明確。愈重視與人互動、能配合環境轉換創造價值的know-how,愈不容易被取代。

「如果你只會J2EE(一種程式語言),這是最容易被取代的,」美商優利系統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經理傅良中說。“common technical knowledge”(一般技術知識)已經不夠了,重要的是「本地價值」。以提供銀行金融資訊系統的優利系統來說,那就是對本地市場的了解、對客戶特性的掌握。

而且「核心」的內涵,並不等同於「留守不動」,剛好相反,「移動」(mobility)將成為人人必備的能力

所謂愈來愈「核心化」的總部,事實上就是一個人員不斷“travel”(出差)的環境。童文池舉例,明基內部參與人力資源事務的員工接近90人,但是被他定義為“corporate”(企業總部)層級的,只有22人。這些人的工作就是主導文化、策略面的公司政策,到各地去跟現場員工溝通。

台灣的工作流動速度超乎想像,涵蓋的層面也不斷擴散。但從好的方面看,新的全球分工架構下,台灣仍然承接了許多新的工作。

創新設計流入台灣
不同於上海、馬尼拉、邦加洛這些開發中國家新興都市,變成美國企業後勤作業的後台辦公室(back offices),台灣的角色更偏向美國企業的腦力、研發中心,更多設計、創新的工作流入台灣。

美國科技大廠對台灣愈來愈倚重,今年初,美國《商業週刊》以封面故事指出,美國企業已經患了「無力發明症候群」(not-invented-here syndrome),甚至特別計算出惠普科技、戴爾電腦、摩托羅拉這些品牌大廠,營收中有多少來自台灣代工夥伴,例如宏達電、台達電子、廣達電腦、明基電通的貢獻。這也說明理工科系畢業的科技人才,為何始終是就業市場寵兒。

新興產業落腳
有一些新興產業,也逐步在台灣建立基地,例如數位電視。在新店「台北矽谷」的遠昇科技,是瑞士蘇黎世上市公司,業務是開發互動式數位電視頭端所需的軟、硬體。去年遠昇所屬的瑞士ADB集團,營收17,640萬美元,比前年成長113%。

數位電視其實是台灣相對陌生的領域,收視端市場在台灣也尚未成熟,但是遠昇在全世界只設2個研發中心,一在遙遠的東歐波蘭,另一個就選在台灣。

現在看起來,工作機會流向大陸的效應,是從技術層次的邊緣往中央、由低往高處擴張。美國、台灣、大陸間的關係,則是美國依賴台灣的科技廠商,台灣依賴大陸的生產能力。

兩岸直接競爭尖端人才
大尺寸TFT-LCD面板就是一個例子,友達在中部科學園區第16代廠與7.5代廠的新世代TFT-LCD生產線,正快馬加鞭動工,更是卯足勁搶人。

台灣TFT-LCD廠商的技術都來自日韓大廠授權,他們在大陸一樣有當地製造夥伴,像是南方的「上廣電」、北方的「京東方」,都是大陸急起直追的TFT-LCD廠,而且直接切入第5代生產線。主要業務在高階管理人才仲介,諸葛堂公司總經理劉世傑就說,最近他有很多客戶向台灣挖人,而且數量都以百人計,待遇條件則是台灣的兩倍以上。這個現象會對台灣造成什麼影響,還需要時間評估。

價值是最好的指標
工作會消失,但是留下來的,反而證明通過考驗。研究勞動經濟的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就注意到,在這些大的浪潮背後,其實很多傳統產業又悄悄回流台灣,它們講究精緻的工藝,追求卓越,連大陸也做不來。

所以與其為消失的工作憂心,不如反思個人能為企業創造的價值。畢竟人才的去留,最後都會回到經濟運作的基本原則:「你的價值貢獻,決定你在哪個地方,」鮑惠明指出了這個變動年代不變的生存法則。

我該怎麼辦?
面對如此激烈擠壓的職場變動,上班族到底應該怎麼辦?

首先,先看清楚你是不是落在所謂的「危險族群」內。

對白領階級來說,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提出3個指標,用來檢視哪些工作最容易流失。分別是:
1.
面對面的親近性:愈仰賴面對面進行的工作,愈不容易被取代。
2.
本地化的知識:要靠了解本地文化、掌握本地客戶行為特性產生價值的工作,也不容易被取代。很多科技業編寫程式、處理文件的工作可以移到其他國家,但是分析客戶需求,挖掘潛在商機,還是要依靠本地的業務人員。
3.
複雜的溝通互動:溝通互動愈複雜的業務,愈容易出錯,企業也會偏向留在當地。

反過來說,標準化、可以切割成明確流程、有國際共通的專業語言、容易數位化、本地特色不強烈的知識型工作,自然就成為企業為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思考委外的對象。

萬一落在危險區內,自救之道,當然就是朝相反方向的職能發展。

增加個人的「移動性」(mobility),是許多人資主管共同的建議。地理上,或許工作地點離開台灣,但個人不妨視為就業舞台的延伸。因為增加異地工作歷練,本來就是人才國際化的訓練途徑。

與其陷入工作消失的焦慮,不如轉為「工作不來,我去找它」的積極思考。

威廉布里吉斯在《新工作潮》一書中建議,個人應該努力發展以下幾種態度,頗值得參考:
1.
增加自己受雇的價值:工作要有穩定感的首要條件,就是具備企業此刻需要的能力與態度。
2.
培養「自營商」心態:把自己當作一個外包商來經營,而不是一個被動受雇的員工,你的工作,就是老闆外包給你的業務。
3.
應變能力:能屈能伸,能拋開舊包袱,學習新知識,從挫折中快速恢復。對未來的工作者來說,更重要的功課是由內在,而非外界環境來尋求工作的安全感。

本文擷取自: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cosmic-asterism/article/view?aid=4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ahappy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