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午來到聖保倫教堂
當年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就是在這裡結婚的呦~~
黛妃可說是深受世界眾人的喜愛 歷經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
大家對他的喜愛依然不減
很費力的爬上「耳語廊」(Whispering Gallery)後
原來就是教堂正上方的圓頂 可以繞一圈 慢慢欣賞教堂內部的壁畫
累了或是想多停留片刻 這裡也有椅子讓你坐下休息 還蠻貼心的~~
再來如果還有體力的話 還可以繼續往上爬呦
爬到上面就可以欣賞周邊的風景
幾乎可以看到倫敦大部分的景點呢

隨後穿過千禧橋 來到莎士比亞圓形劇場
不過卻發生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請待下篇揭曉囉~~
maya
聖保羅古羅馬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倫敦的聖保羅古羅馬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是必遊之景點。並非信仰的原因,而是此大教堂馳名於世,更何況還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當年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便是在此教堂舉行的,理所當然要去朝拜一下。
聖保羅教堂的原址在羅馬時代是月神戴安娜的所在,幾經波折建好後又毀,原本在11-13世紀是哥德式高塔結構,在1666年大火後重建變成圓頂式,完成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並成為世界第二大圓頂大教堂,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教堂,也是世界第三高度的教堂。而此教堂最有名的便是「耳語廊」(Whispering Gallery)。
教堂內一如往常的不準照像 因此只照了這張就被阻止囉
比較特別的是 頭頂上的那些漂亮的畫
都是利用馬賽克貼上去的 這樣就不用擔心畫作會有褪色的問題囉
這個設計還蠻聰明的 而且永遠金光閃閃 永保教堂的莊嚴

原本高聳的歌德式尖塔式建築在中世紀時代是歐洲最高的一座教堂,教堂的地下室有當時的模型,可以想見當時的壯觀景象。高聳的教堂在1561年坍塌,四周有修道院、鐘塔等建築,在宗教革命後這邊就荒廢了,於 1634 年英王查理一世下令重建。
1666年倫敦發生大火,雷恩修復的設計圖經過許多波折,他的理想是建一個大圓頂的教堂,可是當時英國貴族習慣了歌德式的高塔式建築,所以被否決掉他的設計,他經過妥協後保證是正統的英式建築才獲准這項設計,只是後來他還是利用他設計師的權限,把圓頂蓋來出來。
雷恩是個天文學家,在設計圓頂的時候非常巧妙的計算,可以在圓頂的一端講敲敲話,對面的人就可以聽到清楚的聲音,應該是利用音波的頻率與折射的原理,我在圓頂下看到許多的情人玩的樂此不彼。
這個圓頂更為巧妙的是有兩層,從外面看不太出來,因為若是一個圓頂的設計,在教堂內部看到太高聳的頂會覺得圓頂很小,所以設計兩層,內部看圓頂上的畫作很大,而從外面看起來這個圓頂是非常高聳的。跟佛羅倫斯的兩層圓頂設計情況不同,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設計成兩層是為了支撐巨大的頂。
教堂門口設計了一個雙十字 好像在別的教堂沒有看過
還蠻特別的 不過領隊在講解的時候 馬亞沒有擠進去聽
所以也不知道緣由 同學們 來點補充吧?

聖保羅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轟炸,圓頂被炸破了一個大洞,圓頂奇蹟式的沒有倒榻下來,可見當時設計的精良。除了圓頂及回聲廊,其他重要的特色還有西面立面及兩座塔樓、唱詩班的席位、大英帝國勳爵的小教堂、高台祭壇、管風琴等等,地下室還有些名人的墳墓,一直到如今,聖保羅教堂內所掛的油畫還非常的後現代,採用曾經在勞改營的俄國畫家 Sergei Chepik 所畫的聖經的故事,採用的手法是地獄式的陰暗配色。
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
2000年6月10日啟用,才3天就因橋身搖晃過大而關閉,倫敦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在費時1年多的搶修後,於2月21日重新開橋,替倫敦造就了一處繼倫敦眼(London Eye)後,泰晤士河畔又一座摩登建築。
總長320公尺、造價1千8百20萬鎊,千禧橋是倫敦第一座專為行人設計的橋樑,也是自1894年倫敦塔橋(Tower Bridge)開橋後,百多年來第一座橫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的新橋,更鎖定於千禧年開橋,具有跨世紀的歷史意義,可惜開橋3天就因安全問題而封橋。
從聖保羅大教堂往下照的千禧橋
有人形容他像螳螂 馬亞倒覺得他像隻飛魚哩

這座橋雖是吊橋,懸樑的設計卻和一般由上而下拉出數十條鋼筋支撐的吊橋不同,支撐的鋼筋和橋身平行,外觀看起來更簡潔乾淨,不過缺點就是會晃動,2000年開幕時,許多人一走上千禧橋,便發現橋身晃動幅度過大,寸步難行,還會向兩邊傾倒,「暈橋」傳聞不逕而走。
當時消息一傳開,3天之後,英國政府便決定就封橋,即便只有這麼短的時間,在當時還是吸引了近16萬名民眾來此「試膽」。2001年5月開始,設計師Foster、Partners、Anthony Caro和工程團隊便開始替千禧橋安裝避震裝置。
馬亞手指的就是千禧橋 而後面圓頂的就是聖保羅大教堂囉
沒有太陽的泰晤士河 是不是感覺有點憂鬱呢?

在花費約5百萬鎊的整修費和裝設90個避震器後,2002年年初「真人測試」,經過元旦和1月底有2000名自願者同步走過千禧橋,確定晃動的情況大為改善,而且驗出該橋在最大載量下還是能正常運作。
千禧橋在2月21日敗部復活,重新啟用後,不再晃動的千禧橋在短短幾天內就證明它是泰晤士河畔最亮眼的賞景去處。想一遊千禧橋,最佳的辦法是利用該橋連接泰晤士河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和南岸的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一次欣賞到倫敦的古典與新貴。夏日午後來此散個小步,是情侶出遊最浪漫的去處。
泰特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是絕大多數人到倫敦一定會去的觀光景點,這是一座由老舊的火力發電廠改裝成的美術館,它的整建預算不高,展覽空間的裝修品質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但完工後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除了吸引一般愛藝人仕外,也成功的引來了大批的觀光客。
由都市的觀點來了解泰特現代美術館的誕生是件有趣的事,若是從地圖上來看,倫敦是一個被泰唔士河分割成南北兩岸的都市,兩邊雖然面積差不多,但長久以來倫敦的發展卻以北岸為主,一直到二次大戰以後,南岸都還是貧窮落後之地。1847年間,英國政府為瞭解決戰後經濟復甦的電力吃緊問題,於是指派了建築師史考特爵士 (Sir Giles Gilbert Scott 1880~1960) 在南岸的班克塞(Bankside) 再增設一座火力發電廠,而這座發電廠即是泰特美術館的前身。會選擇此處蓋發電廠的原因在於當時河的對岸已是都市邊緣,開發成本較低,另一方面,由於來自北海的季風向南吹拂,因此將發電廠設在南岸較不會污染都市,這也是為何倫敦的工業廠房大都集中在南岸的緣故。
史考特爵士是十九世紀末英國大名鼎鼎的建築師,倫敦南岸第一座大型火力發電廠“貝特喜”(Battersea Power Station)就是史考特的設計,還有深受全球懷舊迷喜愛的英國“紅色電話亭”也是他的設計傑作之一。不過由於當時班克塞發電廠的預算十分有限並且工程相當倉促,因此建築師能發揮創意的地方也不多。這座磚造的大房子在臨河面的巨牆上,設計有屋簷口飾帶和淺淺的假柱浮雕,但對一般人來說,它看起來到有點像是陰天裡的埃及古神廟,也像是一棟只蓋了基座的未完成建築,實在不甚美觀。
泰特就是對面那棟 有一根煙囪的囉 前面那座橋就是千禧橋
這張也是從聖保羅教堂往下照的~~

這座電廠另一個明顯的建築特徵就是一座高約300英尺(99公尺)的磚砌煙囪,儘管這個尺寸不超過河對岸聖保羅大教堂塔高365英尺的高度限制,但當人在橋上遠眺北岸富麗堂皇的建築群時,南岸這支大煙囪的確相當礙眼。
後來隨著核能發電日益普及,班克塞發電廠於西元1981年停止營運,之後這座發電廠荒廢了二十多年,並多次陷入被拆除的危機中,不過倫敦人珍惜老東西的性格始終讓這棟只剩下空殼的大房子殘存下來。尤其在1993年英國國家廣播網BBC所製作的電視一系列懷舊紀錄影片“過去的腳步”(One foot in the Past )後,似乎又喚回了人們對這個老朋友的記憶,隔年泰特美術館董事會便選擇了這個地理位置還算不錯的“廠所”作為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新家,在象徵意義上,便是期許這座老發電廠在休息了二十多年後,能重新將藝術的能量注入都市,讓倫敦這個國際大都會持續發熱發光!
更多泰特現代美術館介紹: http://www.thekuang.org/news/tate.htm
當年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就是在這裡結婚的呦~~
黛妃可說是深受世界眾人的喜愛 歷經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
大家對他的喜愛依然不減

很費力的爬上「耳語廊」(Whispering Gallery)後
原來就是教堂正上方的圓頂 可以繞一圈 慢慢欣賞教堂內部的壁畫
累了或是想多停留片刻 這裡也有椅子讓你坐下休息 還蠻貼心的~~

再來如果還有體力的話 還可以繼續往上爬呦
爬到上面就可以欣賞周邊的風景
幾乎可以看到倫敦大部分的景點呢


隨後穿過千禧橋 來到莎士比亞圓形劇場
不過卻發生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請待下篇揭曉囉~~

maya
聖保羅古羅馬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倫敦的聖保羅古羅馬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是必遊之景點。並非信仰的原因,而是此大教堂馳名於世,更何況還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當年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便是在此教堂舉行的,理所當然要去朝拜一下。
聖保羅教堂的原址在羅馬時代是月神戴安娜的所在,幾經波折建好後又毀,原本在11-13世紀是哥德式高塔結構,在1666年大火後重建變成圓頂式,完成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並成為世界第二大圓頂大教堂,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教堂,也是世界第三高度的教堂。而此教堂最有名的便是「耳語廊」(Whispering Gallery)。
教堂內一如往常的不準照像 因此只照了這張就被阻止囉
比較特別的是 頭頂上的那些漂亮的畫
都是利用馬賽克貼上去的 這樣就不用擔心畫作會有褪色的問題囉
這個設計還蠻聰明的 而且永遠金光閃閃 永保教堂的莊嚴


原本高聳的歌德式尖塔式建築在中世紀時代是歐洲最高的一座教堂,教堂的地下室有當時的模型,可以想見當時的壯觀景象。高聳的教堂在1561年坍塌,四周有修道院、鐘塔等建築,在宗教革命後這邊就荒廢了,於 1634 年英王查理一世下令重建。
1666年倫敦發生大火,雷恩修復的設計圖經過許多波折,他的理想是建一個大圓頂的教堂,可是當時英國貴族習慣了歌德式的高塔式建築,所以被否決掉他的設計,他經過妥協後保證是正統的英式建築才獲准這項設計,只是後來他還是利用他設計師的權限,把圓頂蓋來出來。
雷恩是個天文學家,在設計圓頂的時候非常巧妙的計算,可以在圓頂的一端講敲敲話,對面的人就可以聽到清楚的聲音,應該是利用音波的頻率與折射的原理,我在圓頂下看到許多的情人玩的樂此不彼。
這個圓頂更為巧妙的是有兩層,從外面看不太出來,因為若是一個圓頂的設計,在教堂內部看到太高聳的頂會覺得圓頂很小,所以設計兩層,內部看圓頂上的畫作很大,而從外面看起來這個圓頂是非常高聳的。跟佛羅倫斯的兩層圓頂設計情況不同,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設計成兩層是為了支撐巨大的頂。
教堂門口設計了一個雙十字 好像在別的教堂沒有看過
還蠻特別的 不過領隊在講解的時候 馬亞沒有擠進去聽
所以也不知道緣由 同學們 來點補充吧?


聖保羅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轟炸,圓頂被炸破了一個大洞,圓頂奇蹟式的沒有倒榻下來,可見當時設計的精良。除了圓頂及回聲廊,其他重要的特色還有西面立面及兩座塔樓、唱詩班的席位、大英帝國勳爵的小教堂、高台祭壇、管風琴等等,地下室還有些名人的墳墓,一直到如今,聖保羅教堂內所掛的油畫還非常的後現代,採用曾經在勞改營的俄國畫家 Sergei Chepik 所畫的聖經的故事,採用的手法是地獄式的陰暗配色。
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
2000年6月10日啟用,才3天就因橋身搖晃過大而關閉,倫敦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在費時1年多的搶修後,於2月21日重新開橋,替倫敦造就了一處繼倫敦眼(London Eye)後,泰晤士河畔又一座摩登建築。
總長320公尺、造價1千8百20萬鎊,千禧橋是倫敦第一座專為行人設計的橋樑,也是自1894年倫敦塔橋(Tower Bridge)開橋後,百多年來第一座橫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的新橋,更鎖定於千禧年開橋,具有跨世紀的歷史意義,可惜開橋3天就因安全問題而封橋。
從聖保羅大教堂往下照的千禧橋
有人形容他像螳螂 馬亞倒覺得他像隻飛魚哩


這座橋雖是吊橋,懸樑的設計卻和一般由上而下拉出數十條鋼筋支撐的吊橋不同,支撐的鋼筋和橋身平行,外觀看起來更簡潔乾淨,不過缺點就是會晃動,2000年開幕時,許多人一走上千禧橋,便發現橋身晃動幅度過大,寸步難行,還會向兩邊傾倒,「暈橋」傳聞不逕而走。
當時消息一傳開,3天之後,英國政府便決定就封橋,即便只有這麼短的時間,在當時還是吸引了近16萬名民眾來此「試膽」。2001年5月開始,設計師Foster、Partners、Anthony Caro和工程團隊便開始替千禧橋安裝避震裝置。
馬亞手指的就是千禧橋 而後面圓頂的就是聖保羅大教堂囉
沒有太陽的泰晤士河 是不是感覺有點憂鬱呢?


在花費約5百萬鎊的整修費和裝設90個避震器後,2002年年初「真人測試」,經過元旦和1月底有2000名自願者同步走過千禧橋,確定晃動的情況大為改善,而且驗出該橋在最大載量下還是能正常運作。
千禧橋在2月21日敗部復活,重新啟用後,不再晃動的千禧橋在短短幾天內就證明它是泰晤士河畔最亮眼的賞景去處。想一遊千禧橋,最佳的辦法是利用該橋連接泰晤士河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和南岸的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一次欣賞到倫敦的古典與新貴。夏日午後來此散個小步,是情侶出遊最浪漫的去處。
泰特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是絕大多數人到倫敦一定會去的觀光景點,這是一座由老舊的火力發電廠改裝成的美術館,它的整建預算不高,展覽空間的裝修品質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但完工後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除了吸引一般愛藝人仕外,也成功的引來了大批的觀光客。
由都市的觀點來了解泰特現代美術館的誕生是件有趣的事,若是從地圖上來看,倫敦是一個被泰唔士河分割成南北兩岸的都市,兩邊雖然面積差不多,但長久以來倫敦的發展卻以北岸為主,一直到二次大戰以後,南岸都還是貧窮落後之地。1847年間,英國政府為瞭解決戰後經濟復甦的電力吃緊問題,於是指派了建築師史考特爵士 (Sir Giles Gilbert Scott 1880~1960) 在南岸的班克塞(Bankside) 再增設一座火力發電廠,而這座發電廠即是泰特美術館的前身。會選擇此處蓋發電廠的原因在於當時河的對岸已是都市邊緣,開發成本較低,另一方面,由於來自北海的季風向南吹拂,因此將發電廠設在南岸較不會污染都市,這也是為何倫敦的工業廠房大都集中在南岸的緣故。
史考特爵士是十九世紀末英國大名鼎鼎的建築師,倫敦南岸第一座大型火力發電廠“貝特喜”(Battersea Power Station)就是史考特的設計,還有深受全球懷舊迷喜愛的英國“紅色電話亭”也是他的設計傑作之一。不過由於當時班克塞發電廠的預算十分有限並且工程相當倉促,因此建築師能發揮創意的地方也不多。這座磚造的大房子在臨河面的巨牆上,設計有屋簷口飾帶和淺淺的假柱浮雕,但對一般人來說,它看起來到有點像是陰天裡的埃及古神廟,也像是一棟只蓋了基座的未完成建築,實在不甚美觀。
泰特就是對面那棟 有一根煙囪的囉 前面那座橋就是千禧橋
這張也是從聖保羅教堂往下照的~~


這座電廠另一個明顯的建築特徵就是一座高約300英尺(99公尺)的磚砌煙囪,儘管這個尺寸不超過河對岸聖保羅大教堂塔高365英尺的高度限制,但當人在橋上遠眺北岸富麗堂皇的建築群時,南岸這支大煙囪的確相當礙眼。
後來隨著核能發電日益普及,班克塞發電廠於西元1981年停止營運,之後這座發電廠荒廢了二十多年,並多次陷入被拆除的危機中,不過倫敦人珍惜老東西的性格始終讓這棟只剩下空殼的大房子殘存下來。尤其在1993年英國國家廣播網BBC所製作的電視一系列懷舊紀錄影片“過去的腳步”(One foot in the Past )後,似乎又喚回了人們對這個老朋友的記憶,隔年泰特美術館董事會便選擇了這個地理位置還算不錯的“廠所”作為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新家,在象徵意義上,便是期許這座老發電廠在休息了二十多年後,能重新將藝術的能量注入都市,讓倫敦這個國際大都會持續發熱發光!
更多泰特現代美術館介紹: http://www.thekuang.org/news/tate.htm
從聖保羅教堂往下照的風景
周邊好多正在施工的大樓 而且好多觀光雙層巴士呢~
另一邊也可以看到倫敦眼呦
河面上的這幾艘船 感覺很像是貨船 不知道有沒有載客的?
這鐘樓也很漂亮吧~~
爬了這麼久 不來張到此一遊照怎麼行呢 兔兔來 合照吧
這不知道是哪個地方 不過地上的瓷磚有設計呢
全站熱搜